包括在宋朝时期,土地的开垦和利用都已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千方百计扩大耕地面积,在滨江海湖泊之地出现了圩田、淤田、沙田、葑田、架田、淙田、湖田等。
像是以圩田为例,这种田既能抗旱又能防涝,产量较高,算是农业方面的一大进步。
而北宋圩田进一步发展,像是浙西路有圩田1400多处,仅淀山湖就有圩田几十万亩。
而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四川等多山丘陵地区出现大规模的梯田,农作物分布也有很大变化,水稻不仅在南方广为种植,且向北方推广,江北诸州农民可以得到“就水广种坑稻,并免其租”的鼓励。
“占城稻”、“黄粒稻”等成熟早、抗旱、籽粒饱满的优良品种也相继从越南、朝鲜等国引进,同时荞麦、高梁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同时在经济作物方面,宋朝也是我国植棉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海南岛黎族和云南西部的傣族,在汉代或汉以前就已植棉织布,包括维吾尔族的先祖于六世纪已在新疆吐鲁番种植棉花。
宋代最著名的农学著作是公元1149年完成的《陈甫农书》,是隋、唐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唐宋时期水田耕作栽培技术的水平,在整地育苗、中耕除草技术、烤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有论述,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思想在此得以充分体现。
宋代的动植物谱录已大量出现,园艺业的高度发展,宋徽宗在开封建立“艮岳”,“不以土地之殊,风土之异”。
移植南方的“枇杷、橙柚、柑橘、榔桔、荔枝之木、金娥、玉羞、虎耳、凤尾、素馨、渠那、茉莉、含笑之草。”
而且分区栽种各种园艺植物,具有近代植物园之雏形。
动植物谱录中蔡襄《荔枝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记》、刘蒙《菊谱》、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等书,不仅分别记述各种园艺植物的历史沿革、性状特征、品种和分类、栽培法,而且还记述了品种的形成及其演化过程,所有这些在农学和生物学上都有一定价值。
同时天文由于农业生产和历法制订的需求,统治者历来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比较重视,观测水平不断提高,宋代也不例外。
据《新仪象法要》记载,仅在公元1010年到1106年之间,北宋就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恒星位置观测。
像是《宋史-天文志》中就保存了测定二十八星宿位置的成果。
以及《灵台秘苑》中收载了包括有345个星官距星的入宿、去极度。
公元1247年的南宋制造的苏州石刻天文图,面积8x25尺,刻星1430多颗,以北极为中心,绘有3个同心圆,分别代表北极常显圈、南极恒隐圈和赤道,28条辐射线表示二十八宿距度,还有黄道和银河。
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当时天文观测仪器的高度发达是分不开的,我国古代传统的天文仪器漏壶、圭表、浑仪、浑象等在宋朝时期从技术工艺上都得到了最有效的改进。
北宋时沈括和元朝郭守敬提出减少环数的设计,浑仪和简仪就是这一设计下的杰作。
苏颂、韩公廉等人制成的大型水运仪象台,是利用一套齿轮系统在漏壶流水的推动下使仪器经常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和天体运动一致,既能演示天象,观测天象,又能计时报时。
至于地矿地学的发展则是以图经形式编写地理著作为特点的,图经也正向地方志的方式过渡。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地方志共有100多种,附有地图的志称为“图志”或“图经”,全国总志中最著名的有976—984年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由北宋乐史编撰,全书200卷所记以中国为主兼及外域,还增加了不少有关人物与艺文的篇章,开创了地方志的新体例。
再就是北宋王存等编纂的《元丰九域志》在1068至1085年间成书,该书注重“当世之务”,对沿革所述不多,而对各地里数、城堡之名、山川水泽的情况记述详备。
宋代郡县地方志保存至今的有20多种,许多地方志经历代续修,逐步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地方资料。
由于这一时期中外交流往来频繁,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对旅途实地考察与传闻的记述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域外地理文献。
如耶律楚材《西游录》、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及赵汝适的《诸蕃志》中有许多来自传闻的记述。现存西安和苏州的三幅宋代石刻地图,“华夷图”、“禹迹图”、“地理图”和“九域守令图”等极具价值和特色,是目前所见时间最早的画方地图。
上面所绘河流及海岸线精确,代表宋代测绘地图的水平,地学的发展对矿物学及水利建设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宋代矿业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地质现象实地考察的风气,使人们对矿物和若干地质现象的认识与研究也较前大有进步。
像是1133年杜绾所著《去林石谱》3卷,记载石品116种,各记其产地、采法、产状、光泽、品评高下等,反映了人们对矿物认识的新水平,是当时出现的一部关于岩矿知识的著作。
医药宋代医药学在教育、理论、临症各科的诊断治疗、本草、局方等方面同样有不同程度进展,使中国医药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宋朝统治者重视各种医药书籍的修订,公元973-974年刘翰、马志等修成《开宝本草》21卷,载药物983种。
例如1057年苏颂等人修成《嘉祐本草》2卷,载药物增达1082种,并整理成一部《图经本草》。
唐慎微修纂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计32卷,收录药物1700多种,百病主治药、服药食忌例及药物畏、晋、须、使等,使人们对历代本草的源流和药物之配伍禁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明朝李时珍这样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
而且宋朝已能将中医细分为九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咽喉科、疮肿兼折病科、金镞书禁科,针对性大大加强。
此外就是兽医院,也就是宠物医院已经北宋时期出现,如1007年,北宋设监养病马,是为中国设立兽医院的开端。
还有驯养金鱼,南宋时期开始出现。
1214年,金鱼由野生转向人工驯养。
1243年利用机械装置运输活鱼,鱼苗长途运输技术已有详细记载。
编写了太平圣惠方,宋人医学著作,里面收录中医处方16834个,比唐代《千金方》多出1万多个。
以及人痘接种,这也是北宋时人发明的,起因是北宋丞相王旦的长子死于天花,王丞相由此不希望别人再染上这种病,就从全国各地请来名医、术士,试图发现某种治疗和预防的方法。
一位从峨眉山来的道姑献出一张处方,将一种毒性减弱了的人痘痘苗,通过鼻腔黏膜为健康人“接种”,从而使人获得对天花的免疫能力,可以说是最早的预防针了吧。
同时出现了医学分科,这也是北宋时期出现,医学部亦增分为九科:1内科2风科(如中风病)3儿科4眼科5耳鼻喉齿科6皮肤及骨科7产科8针灸9创伤及咒禁科。
画出了解剖存真图,这是宋朝著名医家及诗人杨介,总结对处死犯人的解剖经验,描绘成图谱《存真图》,使到当时医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加深。
总结出了三因极——就是病证方论,将复杂的病因归为三类: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
这种分类虽与汉代张仲景所述略同,但内容有所发展,即对各类病因概括得更具体,其范围亦较全面,更符合临床应用。
三因分类的原则,也一直为后世医家遵循。
有了针灸图,北宋医学家王惟一对针灸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钻研前人著作,结合自身经验,详定经穴位置,编成《针灸图》,天圣五年(1027年),他奉命在此基础上铸造针灸用的铜人两具,对针灸学的教学、临床与考试都极为便利,他也将自己的著作改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还有小儿药证直诀,宋朝医学著作。这部书被称为“幼科之鼻祖”,对儿科医学的形成与发展颇有影响。
以及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医学家陈自明在1237年著成《妇人大全良方》,分妇科三门,产科五门论述了妇产科临床与理论诸问题,中医史上最系统最全面的妇科专著
和圣济总录,宋朝医学巨著,堪称医药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汇集了前代和宋世诊断、处方、用药、针灸等方面的大量理论和实践成果,其中刊载药方近2万个,为历代之最。
还包括区希范五脏图(宋人创制,是最早的人体局部解剖图
出现了金石学,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前,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近似欧洲的铭刻学,被视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研究对象属零星出土文物或传世品,未经科学发掘偏重于铭文的著录和考证,以证经补史为研究目的。
形成于北宋,至清代正式有“金石之学”的命名。
当然也少不了太祖长拳,这是宋太祖赵匡胤发明的一种长拳,古称“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亦称做“太祖拳”,,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
此外也有迷踪拳,原名燕青拳,同样出现于北宋时期。
由沧县移居到河北省静海县的霍姓一族,称此拳为迷踪艺,子孙代代相传,后出名于霍元甲,迷踪艺遂声名大振。
还出现了快递行业,你没看错,宋朝时期,一种高速为军事目的服务的快速军邮制——急脚递应运而生。
这种急脚递,有步递,有马递,有急脚递,急脚递最快,日行四百里,在古代来说算是很快了。
像是明朝一位学者的话来作一个总结:“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
诸般作法均有流弊,两害之中权其轻,两利之间权其重,不亦合乎,宋代和其它主要王朝不同的是,宋代并不过分强调以农为本,宋代的商贸都十分发达。
有宋一代,由于边境问题一直不断,岁贡一直是朝庭一项经常性支出。
庞大的军队和官僚系统也需要国家有足够的收入才能负担。
在国土面积较汉唐减少的情况下,支出却大幅增加。
增加国家的财源显得十分重要。
显然,依靠土地收入肯定有限,土地税赋过重不能养民,过轻又不能支撑政权。
发展贸易,是朝庭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
北宋的贸易十分发达,到了南宋,贸易对于国家的经济地位显得更重要,甚至可以说,南宋是靠贸易立国的。
贸易的发展带动商业繁荣,商业繁荣又拉动手工业与规模工业的发展。
宋朝时期,我国的冶金、采矿、陶瓷工业已经十分发达。
北宋时期就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
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各地的官窑等。
南宋时的军器所工匠竟达七八千人,厂里的工人按期领工资。
因为工商需要先进的技术,所以宋代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
北宋时期,钢产量已经超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产量(美国学者郝若贝教授(robertharall)根据宋代兵器制作、铁钱铸造和制造农具等方面的消耗情况,推算出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的铁产量大致在75,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25,5倍,整个欧洲各国(包括俄罗斯欧洲部分)到18世纪铁产量大致在14,18万吨之间,因此宋代中国的铁产量基本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
首都开封已经是一百多万人的大都市(这种规模就是在现在也是了不起的),百姓做饭烧的是煤而不是柴草(宋代的煤产量无疑是居世界第一,而且开采技术非常先进)。
由此可见当时的工业水平和普通人的生活。
而且宋朝国家财政收入主体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逐步迈进了。
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的“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
宋仁宗天圣由于工商业的高度繁荣,促使国家采用纸币----元年(1023年),正式由政府出面设立交子务,随着纸币发行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这种便利的货币。
而西方最早的纸币是1661年斯德哥尔摩银行发行的,但这家银行很快倒闭。
至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正式使用纸币,比中国晚了700年左右。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商业活动也空前活跃起来。
在宋代,商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数量的大量增加。
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
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许商人经商,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尤其是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府(杭州),城市人口都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大都市。
其商业更是异常发达,据一些学者统计,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
在城市周围和乡村的交通要道逐渐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集市。这种集市在岭南称为“墟市”,北方称为“草市。”
这些集市又被总称为坊场,它们遍布全国各地,形成星罗棋布的交换网络,所有这些都表明,宋代商业活动空前活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