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节 昊天上帝(1 / 1)

先王担心礼教不能普及到下民,所以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借此来昭示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又在国内祭祀土神,借此来昭示大地为人类生存提供的种种便利;又在庙中祭祖,借以昭示自己的族人都应该互相爱护;又祭祀山川,借此来昭示要礼敬冥冥之中的鬼神;又举行五祀之祭。借此来昭示各种制度都来源于此。所以,天子在宗庙中,有宗祝相助;在朝中,有三公辅佐;在太学中,有三老给提建议;在天子的身边,前有主管办理神事的巫,后有负责记录言行的史,负责占卜的官员、负责奏乐、负责规谏的官员,尸都在天子的左右,天子居中,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只须惜守至正之道就行了。

所以,在南郊祭天,天上的众神就会各司其职;在国家祭地,地上的种种资源就都可以利用;在庙中祭祖,孝慈之道就会得到推行;举行无祀的祭祀,各种法则制度就会得到遵守。由此看来,祭天、祭地、祭祖、祭山川、祭五祀,都是借助于礼而昭示其中含义的。

(昊天上帝是中国神话中至高神天帝的尊号,是儒家的核心教义之一,是华夏文明的上帝,自古受到朝廷的公祭。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虞舜、夏禹时期就已经有了昊天上帝。在殷商的甲骨文中,昊天上帝称为帝,或者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作为臣工使者。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编撰的《通典》中写道:所谓昊天上帝,因为元气广大称为昊天,远视苍苍称为苍天,人们所尊敬的,没有超过帝的,因为帝是受托于天的,因此称为上帝。)

(昊天上帝在汉代的文献中称其名字为太一,是主宰天地宇宙的神,儒家的最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于天。古籍中也称昊天或者上帝,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东汉经学家郑玄说:上帝是天的别名。这里的上帝和《尚书》中的上帝都是指昊天上帝。)

(上帝一词首先出现在儒家五经之中,也就是《诗经》《尚书》《仪礼》《周礼》《礼记》。除此之外,四书等其他儒家经典以及各史书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时也称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是在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也称为帝、或者天、太一。)

(中国古代上帝信仰有两种起源,一是对天的崇拜,仪式对北极星的崇拜。东汉大儒郑玄说道:上帝是天的别名。同时有“六天一”的说法。认为上帝有六位,昊天上帝加上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学大儒朱熹认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主体的不同称呼,心学派陆九渊、王阳明则认为“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早期的上帝,带有浓厚的人格神色彩,如《尚书》中提到:上帝的眷顾不常在一家,做善事的,就赐给百福,做不善的,就赐给百殃。后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失,仅被视为哲学上的无形无名的本体,称为理。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

(《尚书》中说:上天爱护下民,为民立君以安民,为民立师以教民;而为君为师的人,应当协助上帝安抚天下百姓。《尚书》中又说,王曰:我虽然理解你们的话,但是夏氏有罪,我畏惧上帝,不敢不去征伐啊!《诗经》中说:伟大上帝有圣灵,临视人间最分明。观察天下四方地,探求人民可安定?《国语》中写道:古代的先王有了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于是乎有了太阳和月亮来教百姓如何侍奉君主。)

因此,礼必定源出于太一(天帝),太一一分为二,在上为天,在下为地,天又转变为阳,地又转变为阴,阳气变为春夏,阴气变为秋冬,于是有了四季,于是有了鬼神。圣人制礼,都根据这些来颁布政令,这是取法于天的。礼一定是源出于天帝和天,其次是效法地,其次效法五祀,其次效法四时,而且合乎每月发布命令的准则。

礼在人事上也叫做义,具体表现为财货、精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各项礼仪。所以说,礼义这个东西,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人们用礼来讲究信用,维护和睦,使彼此团结得就像肌肤接触、筋骨相连一样。人们把礼作为养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把礼作为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一定都不能缺少的。因此,凡是国亡家破身败的人,一定是由于他先抛开了礼,才落得如此下场。

最新小说: 大秦:父皇,何故要谋反啊? 沈教授家的黏人精 爱上温医生 代号阎罗 新书你是宇宙安排的邂逅 秦逍 灵气复苏:开局获得凯爹模板 裴总的替嫁小娇妻宁夏 斗罗女神们的云养老公 师尊的白月光掉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