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162杨鹤述职太液池旁,凉风习习,绿荫团团,端的是让人舒适无比。
自从天气炎热后,朱由检白天基本就呆在这里,政务基本都推给司礼监,自己只是偶尔看看就好。
他的身边,是端庄的皇后和柔媚的袁妃,皇后端坐说着话,而袁妃则伺候着皇帝,享用冰镇的酒水和水果。
朱由检一边吃着,一边看着锦衣卫和东厂的情报,有了银钱后,这两个组织都发挥起真正的作用,全国各地的情报都一一传来。
就比如中秋召开的复社伊山大会,前几日就有情报送来,后面还有跟多的情报源源不断的送过来。
“张溥,张采!”朱由检念叨这两个名字,嘴角不由冷笑一声,“真是不死心,推出了钱龙锡入阁,你们还想干些什么?”
在这场大会的名单上,朱由检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而其中目前地位最高的,莫过于江南文坛盟主钱谦益了。
“好一个水太凉!”朱由检看着他,不由想到,对方娶了柳如是没。
钱谦益是个什么货色,他自然是知道的,不过正是这样的货色,才有利用的余地,只要开出一个合适的价码,对方会为你做任何事。
如今复社的首领张溥有些小动作,朱由检虽然不惧,但老鼠总是跳出来还是很烦。不过,任何人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所在,虽然不知道这些人打算搞什么小动作,但朱由检其实可以引导他们的行动,使其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而这种引导,就需要某个人亲身参与进去,并起到作用,钱谦益无疑是这样的人,此人功利心之重,道德之浅薄,可谓最佳人选。
不过,想要让此人就范,还需要做一件事。
“通知王承恩,东厂的人去吏部购销钱谦益的举荐名单!”朱由检低声对刘若愚吩咐道。
刘若愚听后,便朝外而去。
在吏部的呈报的启用名单上,钱谦益也是位列其上的,若是不勾掉他的名字,对方肯定不会这么老实合作。
过了一段时间,刘若愚回来了,他来到皇帝身边,低声道,“陛下,都办妥了。”
“嗯。”朱由检点头,刘若愚却没退开,而是继续说道,“陛下,三遍总督杨鹤已经回京了。”
“杨鹤回来了?”朱由检立刻起身,“传他进来。”
刘若愚再度匆匆出去。
“陛下既然召见大臣,臣妾等先行告退。”见皇帝要处理公务,田秀英立刻起身告辞。一直在按摩抚慰的袁妃也停下手中的动作,施了一礼,随着皇后褪下。
虽然干过封教坊司的出格事件,但田秀英却还是不喜欢干涉政务,她更喜欢的还是歌舞表演,不得不说,老朱家没有外戚做大,这种选妃的方式还很有有点的。
杨鹤很快就进来,和上次王承恩、许显纯返回时风尘仆仆不同,他衣着端庄,头面官府收拾的干干净净,风度沉稳。
“老臣杨鹤参见陛下,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杨鹤上前恭敬行礼。
“老大人请起。”朱由检虚扶一下道,“老大人快为朕讲讲陕西的事情。”
陕西的连年干旱,的确让朱由检好奇,到底严重到了什么程度,每年都是不停的求救和赦免诏书。
“陕西啊!”杨鹤连连摇头,语气中是说不出的萧索和无奈。
陕西干旱严重到什么地步呢?杨鹤给皇帝举了个例子,从今年开春开始,陕西总共只下了三场雨,农作物需要的水源,基本都是靠冬天的降雪。
也幸好有降雪,冬小麦还能种植下去,不然陕西的生态很快就崩溃了。春天有积雪,还能勉强度过,但到了夏天,那真是连日高温。
酷日下,只见水分蒸发,从没看过雨水降落,到了这个时候,陕西百姓的冬小麦就一直处于缺水状态,要到很远的河流中打水回来浇灌。
就这还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去打水,在这种干旱的情况下,爆发了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情,争水。
凡是河流沟渠边的土地,都有百姓村民集结,守着那些水源,不许其他人碰,而远的地方的百姓自然不甘心,于是争斗就开始了,连续的冲突爆发,甚至死人不断,每天过几天死个把人,都是寻常。
“为什么不打井?”朱由检好奇的问道,今年开春,北直隶也有旱情,朱由检的皇庄就遭到了波及,但幸好有去年冬天打的很多深井,才算是度过了这个干旱的季节,迎来了丰收。
因此他对打井抗旱的招数印象十分深刻,是以一想到抗旱,他就想到了打井。
“没有用!”杨鹤苦笑,陕西的旱情不是一年就过去了,而是从去年道现在,一直在持续这,如今已经快到了了崩溃的边缘,打井只能勉强维持百姓的用水,想要用来灌溉,根本不可能。
明代全都是漫灌,可没有技术搞滴灌,因此农业耗水量惊人,干旱了七八年,陕西的地下水根本供应不上。
“那黄河呢?黄河水量丰富,而且朕记得有种叫做黄河大水车的东西,能从黄河提水灌溉。”朱由检再问道,他记得以前旅游时看过这么一个东西,非常巨大的水车,直径足足有十米,是竖立在黄河岸边用来取水的。
“黄河大水车?是兰州大水车吧!”杨鹤好奇的看了眼皇帝,没想到今上连这个都知道。
“对,也可能叫兰州大水车,朕只是听过一耳朵。”朱由检连连点头。
“那东西有用是有用,但陛下,这水车只能辐射黄河沿岸,陕西腹地根本没用。”说到这,杨鹤顿了顿,道,“陛下,黄河沿岸的土地,都是士绅大族的,他们根本不可能让水车提上的水流到其他地方去。”
这下朱由检无话可说了,有水的地方都被霸占了,而且不准水源外流,没水的地方都是平民百姓,只能等死,难怪陕西会成为农民军的策源地,一波一波的,根本围剿不干净。
只要干旱不绝,陕西流民就绝不了。
“移民吧!”朱由检深吸一口气道。
“啥?”杨鹤疑惑的看向皇帝。
“移民,将灾民迁移走,不能让他们留在陕西了,不然会出乱子!”朱由检决然道。
163大移民
“移民?”杨鹤惊讶的看着皇帝,随即陷入了沉思。
陕西已经是个死地,百姓留在那里除了等死别无他选,人到绝地,是会爆发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层出不穷。
整个陕西省内,已经到了临界点,到了明年,绝对会爆发,没有一丝意外。亲临当地后,杨鹤十分肯定这一点。
这种情况下,任何救灾行动,都是杯水车薪,几十上百万的灾民,如何赈济?在杨鹤看来,当地的情况基本无解。
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无法采用。
比如,杨鹤就有个办法,开仓放粮,不是放官府的粮,而是放士绅的粮,他们的粮食绝对足够了,之后在同一规划水源,合理利用黄河的水,陕西的情况还能勉强维持住。
只是,想要实行这个办法,太难太难,其中需要的人力物力还是小事,关键是那种组织能力,深入到基层的组织能力,是大明官府目前不具备的。
大明帝国,对基层的统治,靠的就是当地的士绅,然而这个方法确实掘士绅们的根,他们根本不肯配合。
因此在,这个方法只是在杨鹤脑海中想想罢了。
当然,杨鹤还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这个方法就狠辣血腥的多,那就是放任陕西的状况,任由农民军起义,混乱的战争中,会有大量平民死亡,等死到一定程度了,人口少了,剩下的土地水源就能满足陕西人了。
介时朝廷出面招安,陕西自然安定下来,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就和前面那个方法一样,有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掘朝廷的根,农民军这东西谁也说不准,一个不好,玩大了,他们流窜到其他省份,将会动摇大明的统治。
进京述职前,杨鹤非常的苦恼,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陕西的问题,但如今,皇帝的话却让他看到了第三条路。
移民!
将灾民全部迁移走,迁移到水土丰茂的地方重新生活,尽管这样消耗大,路上会死很多人,但无疑这个方法具有可行性,而且成功概率很高。
唯一的问题是,灾民们迁移到哪里去。杨鹤估算了下,最少要迁移走上百万的灾民,陕西才能安抚下来。
“敢问陛下,陕西灾民多大百万之众,何地可安置如许多灾民?”杨鹤提出了这个最关键的问题。
“台湾!”朱由检轻轻吐出两个字。
“台湾?”杨鹤皱眉思索,却不知道这是哪个地界,直到恍惚间响起前段时间的邸报,上面好像说沈有容指挥海军,消灭了荷兰人,去换了大岛台湾。
“莫非是福建海外的大岛台湾?”杨鹤问道。
“正是,台湾地势广阔,容纳百万之众易如反掌,其气候炎热,降水丰富,当地种植水稻,可一年三熟,可谓天赐宝地。”朱由检淡淡的介绍道,隐隐间透露出一种傲然。
台湾他在手中收回,他有傲然的资本。
“如何前往台湾?”杨鹤再次问道,这也是一个关键问题,陕西地处内陆腹地,台湾地处海外,两地相隔,岂止万里,如此漫长的距离,陕西的灾民怎么过去?
“水运!”朱由检只是吐出两个字。
此时黄河正处在七百多年夺淮入海阶段,它直接侵夺了淮河的水道,jinru大海,因此可以直接通过黄河顺流而下,jinru淮河,最终乘船到台湾。
水运是这个时代最快捷最方便也最安全的运输,若是一路畅通,从陕西道台湾,最多不过十来天而已。
这对后勤压力非常的小。
“陛下烛照万里,臣惭愧不如。”杨鹤顿时拜服,这一番计划非常的缜密,可以说,只要粮食备好,送灾民上船,最多半个月,他们就能到达新的家园。
半个月时间也许很长,但对灾民来说,只要忍受半个月的颠簸,就能获得自己的土地,绝对是值得的。
灾民的问题解决了,杨鹤心情大好,然后,心神放松下,他立刻想起了陕西的其他问题。
陕西可不止灾民一个矛盾,其他的大大小小问题多的是,只是之前被灾民这最大的变数给遮盖住,让人无法顾及,如今灾民解决有望,这些问题自然浮现出来。
“陛下,陕西出灾民外,问题有二,其一,乃边兵,其而乃回民!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最终陕西还是回乱起来。”杨鹤忧心忡忡的说道。
他是十分不希望陕西乱的,那样会死很多人。
“边兵,回民!”朱由检眼神凝重,边兵这个问题,之前崔呈秀就和他提过,乃是陕西之源。
很多农民起义当中,都有边兵的影子,就连当许显纯处理八大家时,里面都有边兵的参与,他们为了钱甘为八大家抓牙,暗中处理消灭某些敌人。
若不是后来东厂介入,从官场上面弹压这些边兵,现在都不知道八大家处理完了没。
而相较于山西的边兵,陕西就更加乱了。山西号称表里山河,里面什么都有,乃是富足的大声,那里边兵的生活远比陕西的要好。
陕西的边兵,那是真的穷困,几如乞丐,就连饷银,那也是长年累月的欠发,而且这里也时常是小股鞑子入寇的场所,又有战乱,真可谓又穷又苦又险。
这也早就了陕西边兵军纪涣散,毫无约束的现象。明末的农民起义军,大规模爆发就是在陕北,那里则是九边重镇之一。
这里面边兵可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边兵,边兵暂时可以用饷银稳住,发放几个月的饷银,应当不会再乱,等处理了灾民,他们再乱也无关紧要。”朱由检沉吟道。
“此乃妙法。”杨鹤点头,这也是他想用的法子,没想到陛下也是如此想,可谓不谋而合。
至于回民,朱由检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他出生在一个民族政策畸形的时代,少民是大爷,如今面对成为陕西之源的回民,过往的经验、眼界以及价值观,即使他的财富,让他超然大明很多人。
但也是限制,面度计这些回民,他就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爱卿可有对策?”朱由检试探问道,自己都解决两个问题了,你总该解决一个吧。
164时机
第164章164时机杨鹤沉默良久,最终冷冷吐出一个词,“杀!”
甚至怕皇帝不明白,他还在自己脖颈出划了下,增添动作解释。
“杀?”朱由检楞了,没想到杨鹤的解决方法如此简单粗暴,而且对待少民的态度,如此尖锐。
对灾民的悲天悯人,对回民的狠辣无情,让朱由检一时有些看不懂杨鹤。
“对,杀!”杨鹤有些狠辣的说道,“这些回民,都是当地动乱的根源,他们习俗不同汉族,文字不同,也不习孔孟,而且人数越来越多,和当地汉民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一旦到了某个点,就会爆发出来。”
杨鹤说的很坦然,也很高高在上,陕西是汉地十三省,是汉族旧有的土地,这里是绝不可能让给其他民族的。
而当某个民族数量越来越多,抢占了汉民的生存空间会怎样?只有一个字,杀!
这是千百年来的习俗,也是烙印在汉民骨子里的东西。
若是这些人学习汉人风俗和文字,几代之后,会融入汉族,但这些回民却并不,他们固执自己的传统和信仰,处处不同,那就别怪汉民的排挤了。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到了后世满清同治时期,陕西就爆发了回乱,陕西汉民被杀了一半,整个西北部地区汉民被屠杀了两千万,渭水飘红,惨不忍睹。
而后,便是左宗棠率兵平叛,汉民疯狂的报复屠杀,将整个陕西的回民几乎杀光,除了西安城城中并未参加的回民部落,其他全部被杀光。
目前在陕西、甘肃等地区,基本是汉七回三的结构,回民人口众多,而这些回民的来源,一是唐朝时期,从西域来的波斯人留下的后代,一部分是元朝时色目人的后代,这些不断繁衍发展,最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朱由检并不知道同治回乱这件事,但通过杨鹤的描述,并不妨碍他了解当地名族的矛盾,作为汉人的皇帝,他天然的站在汉族的立场上。
“朕知道了,朕会让锦衣卫注意当地的情况,爱卿也多加关注,一旦回民暴乱,立刻镇压,绝不姑息!”兴许是收了杨鹤的影响,朱由检说话也狠辣起来。
“老臣明白!”见皇帝这种态度,杨鹤十分高兴。
“迁移灾民是一项大功臣,明日朕就召开早朝,爱卿和各位臣僚说一说陕西的情况,抽调人过去,协助爱卿完成这场迁徙,粮食的事情不用担心,朕会派人送过去的。”朱由检说着自己能给杨鹤提供的帮助。
“多谢陛下,但老臣并不需要这些,不费朝廷一两银子,老臣可以将这些人全都送走。”杨鹤自信的说道。
“哦,爱卿有何办法?”朱由检好奇道。
“无他,朝士绅借粮而已,灾民已经形成,甚至有地方成为了流贼,其危害有目共睹,当地士绅巴不得花谢钱粮,送走这些灾民,不仅安全,还能侵吞他们名下的土地。”
灾民变成流民后,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处讨食吃,但等旱情减轻,他们又会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种田。但若是他们不会来,那么这些土地就成了无主土地,这些士绅自然就能通过种种手段,将这些土地放到自己名下。
“呵呵,朕不会便宜了这群豺狼!”朱由检冷笑道,他倒想看看,当这群准备饕餮盛宴的地主士绅,看到他们垂涎的土地变成了皇庄,到时候会是什么表情。
对于皇帝打什么主意,杨鹤没有去猜,肯定不是什么很好的事情就是了。
“哈欠!”杨鹤打了哥哈欠,眼皮有些耸拉。
大中午的,本就让人瞌睡,更何况他还是从外地赶来,虽然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但这并不能驱逐疲惫。
“爱卿辛苦了,先回去休息吧,过几天再商量移民的具体计划。”朱由检说道。移民并不是口一张就好了,而是要有很多详细的计划,比如在哪里接灾民,灾民怎么走,怎么聚集,到哪里去。
包括沿途的一些食物站点,淮河口转换船只的地点,;临时停靠的地点,都要一一安排好。
而这些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尤其是陕西情况只有杨鹤最清楚,大部分计划都要他来做,他的任务相当繁重,不休息好可不行。
只是面对皇帝的好意,杨鹤并不领情,他拒绝道,“陛下,老臣今晚好好休息即可,明日就开始制定计划,大迁移在一日实行,陕西汉民就早已日子脱离苦海。”
“爱卿辛苦了!”面对如此勤劳肯干的员工,朱由检还能怎么办,当然是同意他了。
“老臣告退!”杨鹤行礼,然后被太监送出去。
陕西的灾民即将被解决,农民起义的根源就将被掐灭,朱由检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他提溜了一串水晶葡萄吃掉,又愉快的看起各地情报来,包括司礼监御马监等的奏报文书。
对于这些东西,朱由检是当做一种见闻来看到,虽然不如后世的小说好看,但也可以解闷,还能更多的了解大明。
大明的皇帝之所以屡屡被文臣蒙蔽,还不是因为只能困在皇宫中,对民间不了解导致的。
“这么说,朕要常常微服私访啊,今年才一次,还是打仗,有点难不够啊。说不定次数多了,民间也会流传什么乾圣微服私访记之类的话本。”朱由检摸着下巴畅想到。
想了一会,他便看起来文书,一叠子文书中,王体乾奏疏倒是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汇报帝国日报展开的情况。
就目前来说,效果很好,一个是银钱的赚取方面,居然盈利了将近二十万两,真的非常不可思议,这可没有广告,光是靠报纸销量贩卖而得来的。
一枚小钱的售价,在这个时代,还是很高的,但纵然如此,也架不住人们想要了解大明,了解外界世界的渴望。
帝国日报,恰逢其会。
看到这样的反馈,朱由检又在桌子上找了找,发现了锦衣卫关于帝国日报的奏报,上面也全是夸赞之语,除了肯定王体乾汇报属实外,就是说民间对皇帝的感官。
圣皇仁君这样的称呼已经流行起来,甚至在那些贱籍之人的家中,起了皇帝的长生排位,日夜焚香祷告,祈求皇帝平安万万岁!
这些描写,让朱由检乐不可支,真是不枉费他花了那么多代价,将贱籍恢复成良民。
一种奇特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朱由检心中升腾而起,让他干劲十足。
想到陕西灾民的事,他立刻大喊道,“明日早朝!”
165冤家侍郎
早朝朱由检偶尔才上,一般用来商议大事,就如半个多月前撤销副都南京那样的事。
习惯了皇帝这个套路后,大臣们一旦接到皇帝早朝的旨意,心中就突地一跳,不知道又会发生什么事。
倒是勋贵武臣丝毫不在意,只是想着明天又有什么好戏看了,今上对方文臣还是挺有一手的,上次十三个官员尿裤子求饶的场景,真是好玩。
第二日,九月份的早朝开始了。
jinru这个月份,尽管那方还炎热无比,但北方的暑气开始消退,并逐渐转凉。
大臣们很早起来,按照规矩jinru皇宫,该去参加早朝的去参加,该去左顺门等候的去左顺门,该去办公的去办公,一切井然有序。
“都议议吧,起复的官员,以及南京的官员,如何安排,放在什么职位上合适。”朱由检坐在金台的御座上,随意道。
随着上朝次数的增多,他的态度和习惯,从一开始的严谨严肃,道现在的随意悠闲,变化可谓极大。
朝中空缺的位置可谓极多,两个尚书,五个侍郎,员外郎中主事不计其数,需要补充的官员很多,那些低品阶的官员自然有吏部安排,但是像是尚书和左右侍郎等高官显位就由皇帝做主了。
今天主要商议的,也是这五个位置。
皇帝的意思是让大家举荐下,看看谁适合在哪个位置。
发生了这样严重的时间,纵然郭允厚和薛凤翔并没有参与其中,他们也在这个位置上待不下去了,告老还乡是最好的结局。
起复的官员有些多,有亲近东林的,有中立的,有不为东林和阉党所喜的,林林总总,丰富异常。
皇帝开了口子,一时间举荐着众多。
黄克瓒,崔景荣,毕自严,钱士升,李长庚等,不一而足。
“臣举荐毕自严,可为户部尚书。”忽然,崔呈秀扬声道,一时将所有朝臣声音压下去。
“臣举荐周延儒,掌户部事。”仅次其后,钱龙锡也朗声道,和崔呈秀针锋相对。
干起来了!
看到这一幕,武官顿时精神一振,聚精会神的看起来。
户部尚书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也非常庞大,管理的事务非常多,户籍、土地、财税等等,可谓朝廷的大管家。
毕自严,周延儒?
这是两个熟悉的名字,朱由检皱眉思索着,很快旁边的刘若愚就给出了解释。毕自严闲赋在家,周延儒则在南京,掌翰林院事。
两个名字,相较之下,朱由检跟喜欢毕自严,这似乎是明末的理财专家,而周延儒,和东林瓜葛严重,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
只是此时已经启用,就必须要用起来,除了钱谦益外,没有哪个大臣被无缘无故的购销的。
“其他爱卿以为如何。”朱由检问道。
这下总说纷纭,有说毕自严好的,擅长理财,有说周延儒的,但很明显,支持周延儒的人很少,毕竟东林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这些还是复社的关系。
“既然这样,那就以毕自严为户部尚书,周延儒为户部左侍郎,迁温体仁为户部左侍郎。”朱由检考虑了一会,做出了决定。
站在朝班中的温体仁瞬间懵逼了,怎么回事,我礼部左侍郎做的好好的,怎么忽然让我去户部了。
不过皇帝神秘一笑,自然没有解释。
周延儒在历史上就是温体仁都下去,他不得不启用周延儒,但肯定要放个人监视他,左侍郎地位还在右侍郎上面,用来压制周延儒正好合适。
不得不说,这是朱由检的一种恶趣味,只是这种趣味此时来说没人懂,不少朝臣还莫名其妙这次职位调整。
不过皇帝发话了,再奇怪也要调整过来。
接下来,则是一个一个的推举,根据这些大臣的举荐,朱由检不断调整人手,最终确定了一份大臣名单。
其中,工部尚书是张凤翔,左右侍郎分别是李长庚和黄克瓒,房壮丽从都御史调任为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为启用官员南居益。
左拼右凑,朱由检终于拼凑出了这么一个和东林不亲近,亦和曾经的阉党不相容的朝臣名单。
主要职位有人了,其他倒不太重要,至于多的,则往都察院和翰林院塞,这两个部门缺人,挂上个佥都御史、副都御使的头衔,到时候有事就直接派出去。
让这些人先任职,等运行一段时间后,不称职的直接淘汰掉,反正有考成法,谁合不合适,一年后自见分晓。
当然,推荐选人只是朱由检拿出来的开胃小菜,重点并不是这个。等人选妥当后,朱由检示意刘若愚,宣召杨鹤。
“宣三边总督杨鹤觐见!”
尖利的声音,一声声传递出去,很快到宫门外,早就等候多时的杨鹤正了正衣冠,在太监的引导下,缓缓步入廊内。
杨鹤进京述职,消息灵通的官员们大都知道,但之后他在宫中待了很长的时间,和皇帝密探了什么,却无人知道,
今天进宫,显然和昨日的密探有关。
“爱卿,为诸位臣僚介绍下陕西情况。”朱由检等对方行礼完毕后道。
“臣遵命!”杨鹤轻咳两声,然后开始大声说起自己在陕西的见闻以及对局势的判断。
由于这些昨日都说过一遍,此时再阐述起来,那更加流畅自如,判断的头头是道。不少官员随着他的诉说,脸色不断变化着,十分为陕西的局势担心。
“为保陕西全境安全,避免流贼四起,臣昨日和陛下商议半晌,终于定下一个方法,那就是大迁移,将流民全部从陕西迁走。”杨鹤说出了自己的注意,而后不等朝臣指责发问,立刻朝下解释着。
比如流民安置在台湾,走水路运输,粮饷从陕西当地士绅出,各方面的措施都有对策,让其他人找不到攻讦的地方。
“杨总督大才,微臣以为可行!”崔呈秀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杨鹤诉说,定然代表皇帝的意志,在刚才推举人选时他失了一筹,此时自然要扳回来。
“臣以为可行。”
“臣附议!”
杨鹤的确准备的充分,各方面都考虑到了,因此政策几乎毫无反对,全部通过。
陕西到了现在这种地步,任何政策都不会有人反对,若是失败了,和我自然没关系,若是成功了自然有附议之功,但阻止了呢?
一旦民变,阻止之人那就是最好的替罪羊。
这种关节,所有人都考虑的非常清楚,因此清一色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