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看这四位斗茶者,各自有一套冲点茶汤的习惯和道行,又彼此十分了解,谁也不屑于去模仿别人。
一俟茶汤分盏冲好,群众纷纷上前奔着自己看好的人和茶就上去了,大家虽急切却有条不紊顺序领取,以免不小心碰倒炉火,蹭翻茶盏。
十几盏茶瞬间瓜分完毕。没喝上的还在等递二道;喝上的,有的端着茶盏在细细咂摸味儿,有的喝完了抬起袖子擦嘴,还有的和斗茶者搭讪聊着等二道茶再讨要一盏。
燕纾早已安排五万也去抢到一盏茶。此时,也端着茶盏,定睛观看。
手里的茶,乃是其中一个斗茶者点出的末茶。点茶传到大真朝时已经不用饼茶现场碾末,而直接用拆解烘烤过的茶叶碾末或干脆用提前碾好的茶末,混谈为末茶的一种。
燕纾还真的从来没体验过古代点茶法出来的茶汤。味道究竟怎么样呢?她有点忐忑,就怕一口下去满嘴尽是青涩味的绿沫子。
这种担心不是没来由的。她在前世曾经应邀参加过一次茶事活动,办会者打着恢复中华传统茶艺文化的旗号,由几个穿着旗袍的年轻茶艺师展示宋代点茶技艺,甚至还做了分茶茶戏表演。
看上去有模有样的,可是待到将那茶汤来品,燕纾差点当场喷沫而出。无它,太难喝耳。
究查起来,她们所用的并非真正的末茶,也非日式抹茶,而是如假包换的绿茶粉。饶是粉碎精细,目数足具,也不是那么回事儿啊。
再加上明朝时候一些人对末茶的贬损,言其“既损真味,复加油垢”,导致燕纾本纾对点出来的末茶既好奇又生疑。
又怕天冷茶凉了,终于,她举起茶盏,屏住呼吸,狠狠心一口闷了进去。
咦?——
谁说古代的末茶是那样式儿的?
谁说古代经调膏击拂出的汤花不好喝的?
谁说有油垢味儿的?
果断是没有亲证就没有发言权。
那些为表演而表演的茶艺师们认真考证过古代末茶的真相吗?
那些明朝的言论家们见识过真正有品的宋代团茶吗?也只有贡品才用上好的调香膏油,民间罕见。
那个秉持偏见的燕纾本纾你知道古代末茶从团饼到研末的造茶法精要吗?
一连串的反问在燕纾的震惊中闪现,口中比卡布奇诺咖啡好喝千百倍的茶乳花已经彻底反转了她的认知。
而这市井街巷所用的茶品,不过是中下品甚至下品,遑论那些上品、极品末茶点出来的茶汤?或许这种末茶去离茶叶本味已远,但正是因为造茶技艺的高度发达,才成就了远超过茶饮本身的文化艺术追求和社会风俗传统。
她觉得自己对古代茶事的认识还是太肤浅了。
所谓失传就是失传,即便在现代按照典籍记载生硬地恢复一个基本样貌,也失去了民众品饮相尙的广泛使用基础,不再是日常活态的,终将只能作为历史的绝响。
另一方面,如果恢复不好或者恢复不对,乃至变成以讹传讹,让大家误以为所谓传统也不过尔尔,反倒不美。